新闻中心

沙漠绿洲电台Vol.1丨面向死亡之海的决绝冲锋:库布齐“光伏治沙”始末(上篇)

2022-11-10



沙海往事


1949年的冬天,刘来宝跟随第一野战军第二军五师15团开赴新疆,进军和田,保卫人民群众。从阿克苏到和田隔着沙漠,只有喀什、巴楚两条路可走,需要五十多天。15团毅然决定穿越这片号称“死亡之海”的沙漠。17天后,当国民党残部看到死亡之海中走出一支军队时,顷刻土崩瓦解,宣布投降。和田成功解放,15团立下了前无古人的功勋,但那时候的刘来宝还不知道,很多年后,有另一群人继承15团沙漠急行军的钢铁意志,向华夏大地上一片片广袤荒漠,发起挑战。




沙暴库布其与初代造林人

商代晚期,鄂尔多斯高原脊线北部干冷多风,古黄河裹挟着第四纪河流的淤积物在此沉积,久而久之,裸露出地表的沙源形成了如今中国第七大沙漠,长约400公里,宽约50公里,流动性沙丘占61%,总占地面积约145万公顷的库布其沙漠。一到冬春季节,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在此处补充了足够的沙源,猛烈的沙尘暴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心中久久不能忘怀的一抹阴霾。仅1988年,库布其沙漠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就达到了50余次。

为了端走悬在京津冀头上的这盆沙,从1988年开始,一系列针对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开始了。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与来自海内外成百上千名志愿者一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几百人一整天起早贪黑,每人能够种下一两百棵树苗。

伴随着封沙育草,植树造林以及各种生物固沙技术的应用,库布其沙漠恶劣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截至2016年,库布其沙漠的年降雨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不足100毫米增长到465毫米,生物种类也从不到10种增长到530种。生态的问题在不计成本的投入之下逐步得到缓解,沙尘暴问题也得以改善,如何让坚守在造林一线的当地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共享生态改善的福祉成为了摆在脱贫攻坚一线面前的更为重要的课题。


库布其沙漠(图片源于网络)



“光伏治沙”应运而生

库布其地区有年均超过3180小时的太阳能资源,由于光伏组件具备遮蔽阳光直射有效降低地表水的蒸发20%到30%,能够有效降低风速继而改善植物生存环境等特点。地表植被的出现有助于地表的固沙保水、减少扬尘,对太阳能发电量的提升同样发挥了积极影响,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多赢的结果。早在十多年前,光伏便与这片广袤大地结下不解之缘。以国电投为例,2012年9月,国家电投北京公司率先打造出“光伏+生态+产业”的光伏治沙新模式,通过采用“沙漠+光伏+设施牧草”的特色种植模式,在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实现了环境改善、生态恢复、发展特色农业甚至畜牧业的复合价值,2014年10月18日,其磴口光伏治沙项目开工建设,用时74天,完成项目并网发电,年发电量可达8782万千瓦时,约等于每年节约标准煤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万吨,截至2020年,其利润已达2899万元人民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时来天地皆同力,敢叫沙海换新颜,三峡集团、中广核新能源、亿利集团等企业紧随其后,于库布其沙漠区域承接百兆瓦甚至吉瓦级光伏工程,引入甘草、苜蓿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吸引当地居民加入光伏治沙建设,为民众提供额外收入,对于区域沙漠治理、构筑生态屏障拱卫京津冀、保障黄河上游生态安全、西北地区脱贫攻坚及提升碳中和贡献发挥出积极而且深远的意义。


关于刘来宝的故事尚未结束,沙漠光伏的发展更是刚刚拉开序幕,在明天的《库布其“光伏治沙”始末:中篇》中,我们将继续讲述曾经的15团的故事,以及光伏治沙以柔代刚的技术路线革新,敬请期待。



我们的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用户体验。浏览本网站即视为您同意我们的Cookies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