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 与万物沐光同频 书写新的共生密码

2025-05-22

光是万物灵媒,万物与光共生,以无形之笔勾勒出生命的斑斓画卷。每当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自然,也点亮了生命的希望。几年来,一道新能将光能捕捉并传递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见证了光与万物宏大的共生篇章。正值生物多样性国际日,让我们跟随一道新能的脚步,踏上追寻光与万物同频共生的奇妙旅程,感受每一寸土地上光与生命交织的和谐韵律,共同守护这份地球赋予的无价之宝。

 

阿克苏 旷野牧光

在阿克苏广袤的戈壁滩上,晨曦初露,几峰野骆驼从晨光中悠然浮现,像一群降临人间的精灵。它们属于一个单峰驼族群,细长的睫毛上还挂着晶莹的露水,丰满的驼峰彰显着健康与活力,步态虽慵懒,却始终保持着对人类的警觉。当我试图靠近,它们便警惕地后退几步;待我停下,它们又低头惬意地啃食着石头缝里的野草。此时,数万块光伏板在阳光的轻抚下逐行苏醒,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我操控着无人机轻轻降落,静静地看着野骆驼从光伏板边缓缓走过,直至消失在视野尽头。在这片茫茫戈壁,光伏板在它们眼中或许就像一片神秘的蓝海。清洗光伏板会有水滴落,板下的草长得格外茂盛,正午时分,还能为它们提供一方清凉的荫蔽。这看似简单的场景,实则是光伏与自然生灵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榆林 沙丘画卷

榆林的沙丘,也并非人们想象中那般荒凉。在这里,光伏人不仅追逐着阳光,更肩负着治沙的重任。寂静的清晨,光伏阵列下,滴灌培养的苜蓿林郁郁葱葱。阵列间的沙地像一块巨大的画板,记录着夜晚“巡游”者的踪迹:像竹叶般的爪印或许是野鸡留下的?梅花状的脚印说不定是狐狸的杰作。梭梭林里,沙蜥忙碌地穿梭其中,也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在生态脆弱的区域,我们的项目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柔性支架架设光伏板,这种方式无需大规模平整土地,桩基数量也大幅减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地面植被,为众多生物守护了栖息地。光伏板在沙丘上静静伫立,与周围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太行山 平衡与循环

太行山麓,同样上演着光伏与自然的共生故事。随着山坡上的村庄逐步迁移到更宜居的平原地带,光伏矩阵向阳而立,守护着这片荒坡的生态。渐渐地,野柿子树挂满了累累硕果,青草也肆意生长。羊群适时而来,啃食掉过高的野草,而它们留下的羊粪又融入这片土地,成为滋养下一个生态循环的养分。光伏与羊群、与植被,在这片山坡上找到了彼此的平衡,共同演绎着生命的和谐乐章。

 

陕北 秋收光景

在深秋的陕北高原,苹果树与光伏板支架交错排列,精心计算的间距和倾角让它们在这片土地和谐共生。这里产出的“光伏苹果”甜度丝毫不逊色于普通宜川苹果。我们的另一个光伏柔性支架示范项目坐落于野酸枣树丛生的陡坡,柔性支架巧妙地削峰填谷,克服了10米多的垂直落差,为山坡披上了一层独特的“鳞甲”。酸枣树在支架边结出玛瑙般的果实,这些野生酸枣也被誉为“绿色宝石”,兼具生态、经济和药用价值。光伏与酸枣树相互映衬,共同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故事。

 

漳州 海洋奇遇

而在漳州的海面,一场光伏与海洋生物的奇妙邂逅正在上演。浮箱将光伏发电和网箱养殖有机结合,浮体之上,是整齐排列的光伏板阵列,源源不断地收集着阳光的能量;下方,是人工养殖牡蛎的网箱,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浮体强度高、结构稳定、锚固系统结实,让牡蛎在台风“格美”和“万宜”的侵袭下依然安然无恙。材料环保、布局合理,权威第三方认证结果显示,实验区和对照区牡蛎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态无显著差异,均处于正常健康状态。光伏与海洋生物的这种创新结合,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开辟了新的路径。

不同的光伏应用场景,都在完成着相似的使命——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寻找与万物共振的频率。当蓝色的光伏阵列在大地上、在海洋中不断生长,它们不仅是太阳光的使者,更成为了现代文明与生灵种群对话的桥梁。每一个收集光的场景,都在书写着新的共生密码,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贡献着力量。

 

生物多样性国际日,我们铭记光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这不仅是科技与自然交融的诗篇,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未来,让我们持续探索更多创新且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之法,以科技为笔,以自然为纸,共同描绘一幅万物共生、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让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这片蓝天下自由绽放。

我们的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用户体验。浏览本网站即视为您同意我们的Cookies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