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4月24日-25日,由厦门市新材料产业协会、中国能源网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华南区光储充供应链大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大会聚焦“光储充”全产业链发展,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主题,集中展示最新技术成果和融合创新路径。一道新能应用技术部产品总监潘浙锋先生受邀参会并发表题为《光伏在海洋牧场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系统解读“光伏+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前沿趋势与实践路径。
聚焦深蓝战略
打造“蓝色粮仓”
演讲伊始,潘浙锋先生从国家政策导向与生态修复趋势切入,梳理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历程与演进方向。他指出,海洋牧场作为人工培育与管理渔业资源的综合生态系统,正朝着“生态、精准、智能、融合”的方向加速升级,不仅承载着海洋生态修复的重任,也正在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早在2017年,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已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5年政策更明确提出“支持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国家政策持续加码,“蓝色粮仓”战略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海洋牧场300余处,其中国家级示范区达189处,总用海面积超3000平方公里。实践证明,海洋牧场不仅有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质量,更是驱动渔业绿色升级与滨海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创新技术护航
引领“向海图强”
在海洋这一复杂而动态的环境中,稳定、高效的光伏系统是推动“能源向海”战略落地的关键环节。对此,潘浙锋先生系统介绍了一道新能自主研发的海上漂浮式光伏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涵盖漂浮结构、锚固系统、电气系统三大核心模块,专为极端海况环境量身打造。
为实现25年稳定运行目标,一道新能在核心部件材料与结构设计上全面发力。其高可靠海上光伏组件采用双玻复合边框设计,实现“0水透”,具备优异的耐湿热、耐酸碱、耐盐雾、抗紫外、耐老化性能,适应海洋重腐蚀环境。
漂浮系统方面,公司选用自主研发的类铝聚合物复合材料,兼具抗腐蚀、抗紫外、耐高强度冲击等优势;结构上应用“水袋式消浪”设计原理,通过刚性多孔结构与防垂荡底座,大幅提升浮体的抗风抗浪能力,确保系统在恶劣海况下依然稳健运行。
在仿真与测试方面,一道新能采用1×10方阵与4×4单元多浪向水动力模拟,对浮体单元的横摇、垂荡、张力和拉力等进行了系统全面评估,确保系统在面对水流冲击、风浪作用以及外部荷载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完整性,不易发生变形或损坏。此外,公司还围绕方管支架、楔形连接口、组件承重等关键环节,完成了全链条的抗弯强度测试,为设备的长期运行安全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空间立体复用
构建“智慧能源岛”
海上漂浮光伏不仅是能源边界的拓展,更是空间立体复用的战略突破。传统渔排结构由于自身材料与设计的局限性,难以抵抗风浪侵蚀。而漂浮式光伏系统作为一种创新的海洋资源立体开发应用模式,凭借其独特的浮体设计和灵活的布局方式,能够有效替代部分传统渔排设施,实现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的有机融合,形成“渔光互补”的高效开发模式,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向立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区域,一道新能携手渔业养殖单位,成功建设了多批“渔光互补”示范项目,通过光伏阵列覆盖水面,不仅有效抑制藻类过度繁殖、调节水体温度,还实现绿色能源自给。一道新能的漂浮式实践成功经受住12级台风“格美”与14级台风“万宜”的极端考验,在最大浪高达4米的恶劣条件下依然稳定运行,充分验证了设备的环境适应力与技术可靠性。
展望未来,潘浙锋先生描绘了“智慧化海洋牧场”新愿景。通过在海上漂浮光伏基础上集成储能系统、电解制氢、海水淡化、无土栽培等功能模块,构建集能源供给、养殖管理、科研开发、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海上能源岛”。这一模式将“蓝色经济”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全新路径。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漂浮式光伏正成为“光伏+”生态融合的重要探索方向。它不仅助力现代海洋牧场实现智能化、高效化转型,也为深蓝经济注入新动能。未来,一道新能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生态协同为底座、场景融合为路径,深耕“光伏+海洋”的广阔蓝海,推动更多实用化、产业化项目落地,照亮蓝色国土的生态边界,为全球能源转型与海洋经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